11月19日上午,学院邀请北京师范大学汉语文化学院朱志平教授作“国际汉语教学设计的理念与方法”专题讲座。副经理王彦伟主持讲座,学院部分教师及研究生参加活动。
朱志平首先以“宫保鸡丁”菜谱为例进行导入,提出语言教学设计前要考虑的若干问题,并通过举例的方式对“国际汉语教学”与“对外汉语教学”以及“汉语环境”与“非汉语环境”等概念进行界定与区分。她提出,在语言教学设计的六个重点中,最重要的就是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基于此,可以从三个方面讨论国际汉语教学设计的理念。
朱志平认为,首先应重视学习者及其社会文化背景的分析。在进行汉语教学设计前,要对学习者进行需求分析,教学对象的年龄、教育阶段、社会环境与民族文化背景的不同都会产生不同的学习需求;同时还要基于教师的语言文化背景对教学对象的需求进行细致对比分析。此外,还要关注各教育管理层对汉语教学的影响产生的各种需求,比如各国对人才语言能力的培养提出的不同主张。朱志平指出,可以借鉴比较教育学的研究方法,如因素分析法和比较历史法,展开国际中文教育的需求分析,在自然与历史考察的基础上来认识当代社会每个民族国民教育的特点。
其次,意义沟通是人类语言共有的功能。朱志平回顾了20-21世纪语言观的转变,以“怎么V”这一结构为例指出结构和功能的互补性,主张对语言结构的分析要跟功能结合起来。她指出,21世纪语言教学的共识是培养“语言交际能力”,因此,语言教学应该对语言意义和语言功能进行关注。她强调,二语教学中交际能力培养的实质是使用目的语实现意义的沟通和理解。
最后,朱志平指出,要将汉语纳入人类语言共有的表达系统进行教学设计。通过一些偏误类型归纳出汉语的特点,如汉语普通话的音节有限、声调有别义作用、语法具有缺乏形态变化、口语与书面语表达差异大、新造词倾向采用黏着语素等。朱志平强调汉语是一种“语义型语言”,因此国际汉语教学设计更要关注意义的沟通与表达。
基于以上分析,朱志平介绍了两种教学设计方法。一是关于“非汉语环境、半汉语环境下怎样进行汉语的教学设计”,二是关于“国际二语教学设计视角的二维教案”。她认为,在非汉语环境、半汉语环境下,汉语教学内容的设计应该分为“二语教学共用的描写层面”和“汉语教学独用的描写层面”,从针对“零起点-初级水平”和针对“初级以上水平”两个角度入手。她分析了“话题-交际任务-句型”的关系,指出句型携带的语义可以跟交际任务和话题关联,从而展开课堂活动。她认为,在国际二语教学设计视角,首先要根据课时与主要教学内容分解教学目标,再根据其他教学内容对教学目标进行二次分解。所谓“二维教案”,就是指教学要素的时空分布,包括时间轴和空间轴两个方面。她通过具体的二维教案样例,展示了其基本要素,包括教学环节、教学内容、教学重点、教学活动、教学工具、教学设计理念等。讲座最后,同学们踊跃提问,朱志平进行了解答并与同学们进行了互动。
朱志平,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词汇语义学、第二语言教学理论。曾主持国家社科、教育部、北京市社科、国家汉办等科研项目,出版《汉语双音词属性研究》、《汉语第二语言教学理论概要》等专著,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